欧美一站二站/狼人伊人影院/天天操天天色天天射/久久久18 -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播放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車市新聞 > 正文

在堅守與變革中砥礪前行 ——寫在東風公司建設49周年之際

2018年09月28日 19:23  來源:華中汽車網  類型:廠商稿  編輯:002

    【華中汽車網報道】今天,東風公司49歲了。

    49年前,偏遠的鄂西北深山,一根扁擔、一盞馬燈、一個透風的蘆席棚,歷經“三下兩上”的起伏,二汽(東風公司的前身)在風雨飄搖中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這個如今被稱為“車城”的地方,曾是一片荒涼。直至一輛輛軍車上了路,她的身影才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從因軍而建到1978年實現軍轉民,從1992年試點公司化改革到2003年開啟全球戰略……49年,她將時間交給了自立自強的初心、永不停息的改革,鍛造了既敢想又敢闖、既務實又創新、既包容又開放的東風。
    風雨兼程半世紀,革故鼎新四十載。眼下,進入新的改革期,懷抱著工業強國夢、汽車強國夢、產業報國夢的東風,將繼續以銳意革新的魄力,在這條光榮的荊棘路上,向著永續發展的百年東風再次進發。
潮起鄂西北:從荒寂山溝到現代車城
二汽的歷史,要追溯到1952年。
   “中國這么大,光一個一汽是不夠的,要建設第二汽車廠”。1952年底,在一汽建設方案確定后,毛澤東主席做出建設二汽的指示。
    1965年,二汽被列入國家第三個五年計劃,項目才正式開始建設。當時的中國,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困難,與蘇聯的關系全面惡化,國際形勢也非常嚴峻。
  “黨中央迫于形勢,決定備戰。設想局面如當年抗日戰爭時,中國半壁半山淪陷,為應付最壞局面,須進行大小三線建設。當時我國有實力的汽車工廠只有5個,全都在沿邊沿海地區。”東風老專家支德瑜回憶當年二汽誕生的背景。
    于是,出于戰備考慮,在中央“靠山、分散、隱蔽”的六字方針的指導下,二汽的選址定在了大巴山山溝里的百人小鎮十堰。
    1969年9月28日,第二汽車制造廠大規模施工建設在十堰正式拉開序幕,開啟了振興民族汽車工業的新征程
    1969年,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大軍懷抱著振興中國汽車工業的夢想,撇家舍業,千里迢迢,匯集到鄂西北荒僻沉寂的群山腹地,開啟了振興民族汽車工業的新征程。
    當時的十堰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物資匱乏、交通閉塞,建設條件極為艱苦。東風創業者們靠著人拉肩扛,架橋鋪路,引水送電,在山溝里頂風冒雨進行汽車研發和生產,譜寫了一首首創業者之歌。
  “這里點油燈,睡硬板床,吃包米飯,我并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好像回到抗戰初期一樣,對這種簡陋的生活條件有一種親切感”。二汽的第一任廠長饒斌在給愛人張矛的信中這樣寫道。
    二汽職工在蘆席棚內試裝汽車,艱苦創業、勇于奉獻的馬燈精神是那個時代的偉大創造和精神寫照
    二汽是我國第一次完全自主設計、建設的大型綜合汽車制造廠,成立之初,一切都得摸索前行。“迫于形勢,二汽必須走自力更生道路,自己設計,自己裝備。”饒斌說。
    為了適應當時生產力狀況,饒斌當時提出了按照汽車的總成分工,由國內汽車廠家和設備廠分別“包建”的方案。同時,為了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縮小差距,對設計工作提出“聚寶”的要求,大量采用“四新”,即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
    通過“包建”與“聚寶”,使我國的機械制造水平向前跨了一大步,縮短了我國與世界水平的差距。
     1975年6月,二汽人自主開發的第一個基本車型—兩噸半越野車生產能力建成投產
     1975年7月,克服重重艱難,經過8年的研發、生產與改進的二汽第一個基本車型——兩噸半越野車EQ240勝利建成投產。這款車在日后對越南自衛反擊戰中,因為沒有出現過一起因質量問題引發的事故,被戰士譽為“功臣車”、“英雄車”。
    從蘆席棚造出第一臺EQ240,到順利完成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任務,二汽實現了產能的飛躍。從此,二汽從深山走出,逐漸成長為我國汽車工業的又一支柱企業,開辟了為國造軍車的奮進篇章。
走過荊棘路:從因軍而建到以民為主
     1978年,改革開放大潮初起。東風的改革,要來得更早一些。
     70年代后期,隨著戰爭的陰影漸漸遠去,軍隊的需要量急劇下降。因軍而建的二汽,陷入積重難返的尷尬境地,幾乎每年都要“計劃虧損”幾千萬。于是,在1978年的春天,一場扭虧為盈的戰役就此打響。
   “首先,我們絕對不超過3200萬的計劃虧損;第二,我們爭取超產2000輛5噸民用車,虧損不超過2000萬元;第三,我們還想爭取超產3000輛5噸民用車,力爭今年全面扭虧為盈。”在1978年湖北省召開的工業學大慶會議上,時任二汽廠長黃正夏當眾表態。
     在這一背景下,被視為二汽救命稻草的EQ140型5噸載貨車登上歷史舞臺。
    EQ140是在EQ240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用載貨車。當時,EQ140已經經過5噸試驗,還有64項問題沒有解決。為了趕在1978年投產,并實現扭虧為盈,時任二汽任副廠長、總工程師的孟少農采取了邊發現問題邊改進的策略,4月份實現裝車20輛,質量問題減為12項。
    1978年7月15日,作為民用載貨車的EQ140形成批量生產能力,在投產三個月后就完成2000輛的國家計劃,并解決了所有的質量問題,到12月底超產3120輛,不僅沒有要國家補貼,并上繳131萬元。
    這是二汽為實現扭虧,打的第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同時也是二汽“由軍轉民”的轉折點。通過調整產品方向,二汽將“軍品為主”轉為“軍民結合,以民為主”,使其闖過“虧損關”,同時還帶來了發展機會——東風卡車也正式登上了創造市場效益、推動國產汽車業高速發展的大舞臺。此后二汽擴大了對民用車型的投入力度,并將民用車產能調高到總產能的90%。
發展的曙光初現,但眼前這條路,仍舊布滿荊棘。
    1980年,正當全廠大踏步向前邁進的時候,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二汽被國家列入了“停緩建”企業名錄,國家將停發一切基建投資及設備材料購置費用,只發職工工資及設備維修費,這對當時已有3萬多職工、2萬多臺設備,剛剛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二汽來說可謂是個沉重打擊。
    為了渡過這個難關,東風決定破釜沉舟,主動提出“自籌資金,量入為出,分期續建”的方案,將按計劃應當留給企業的3筆資金,包括折舊基金、利潤留成、設備維修費各提取一部分,由企業統一“捆起來”使用,自行安排續建。
    1991年4月9日,第100萬輛東風車下線。二汽人用不到16年的時間,創造了第一個百萬輛。二汽步入成熟期,同時向新的發展期跨越
    到1985年底,“自籌續建”二汽不僅沒有向國家要一分錢投資,而且提前兩年建成了年產10萬輛汽車生產能力,凈上繳利潤8.47億元,同時還開始建設襄樊第二基地,開辟了柴油車生產,實現了汽油、柴油車并舉,大、中、輕3種車型并舉,軍用民用車并舉,向全方位、多品種、全系列車型發展。
陣痛中重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1992年9月1日,第二汽車制造廠正式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
    1992年,“市場經濟”突然成為二汽職工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這一年9月,二汽正式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從“二汽”到“東風”,不僅僅是名字的改變,它意味著東風面臨的是國內經濟體制轉軌、市場轉型,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挑戰。
  “剛剛改變路線的時候,對市場的認識不清楚,概念很模糊。”東風職工張立用“有點懵”來形容對市場經濟的初步印象,因為在這之前“根本沒什么生存壓力,也沒想過什么生存、發展問題”。
    和大多數國有企業一樣,直面市場經濟后,東風自身產品和體制、機制不相適應的矛盾充分暴露和日漸突顯。1993年,由于整個集團的經營業績開始下滑,東風進入艱難的調整期。最困難的時候,甚至拖欠企業職工工資達四個月之久。
  “工資和獎金都有,但是發的都是白條。我們年紀大一點的就是靠自己的積蓄過日子,年紀輕點的就只能‘啃老’了。”東風輕型車公司的老員工代玉剛回憶說。
    在存亡關頭,基于對形勢發展的充分估計,東風積極推進著自身脫胎換骨的改造。在發展重型車的同時,開始著手進行發展輕型車和轎車的研究和籌劃。
    經過一系列艱辛和曲折,1992年5月18日,神龍轎車項目在武漢破土動工,一個現代化的轎車基地就此誕生。1995年9月8日,神龍公司首批轎車神龍富康下線。
    神龍富康一經上市便迅速崛起,與桑塔納、捷達一起組成“老三樣”,成為中國第一代家轎。“走富康路,坐富康車”這句話,成為那個年代家喻戶曉的廣告語。
   1994年5月31日,東風公司隆重舉行東風汽車150萬輛下線暨新一代五噸車全面轉產慶典,標志著經過25年建設的東風公司已全面走向成熟
    另一方面,為適應經濟體制轉軌的要求,東風初步建立起層次清晰、責權明確的母子公司型體制框架,初步實現了投資決策、資產經營功能與生產經營功能的分離,初步建立起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制度,總部職能部門由37個減為11個,機關職工從 2200多人減為300人。
    經過一系列改革,1999年,東風通過國家提供的16.5億的軍品訂單、“債轉股”的資本運作等一系列內外部的調節,開始出現反彈,當年實現減虧3億元,經營狀況有所改善。
    1999年10月1日,在建國50周年閱兵儀式上,東風公司生產的載重車組成導彈方隊通過天安門,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2000年,東風年產銷量再次突破20萬輛大關,盈利13.8億元,整體實現扭虧為盈。之后的幾年,東風的經營業績以年均30%的速度遞增,2002年更是實現盈利58.5億元。經歷改革陣痛后的東風,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向全球進發:從中國東風到世界東風
    2003年9月28日,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塊550畝的空場上,東風公司總部新址奠基儀式在一片掌聲中舉行。蝸居秦巴山區30余載的東風,正式“遷都”武漢。
   2003年9月28日,東風汽車公司總部遷往武漢,為公司更有效實施集團管理、謀求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東風總部遷移武漢,有利于吸引優秀人才,有利融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總部遷至武漢,是加速東風國際化戰略的重要步驟。
    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面對世界汽車工業開始進行的新一輪更大規模的資產重組浪潮,東風人審時度勢,響亮地提出了“立足湖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發展戰略,主動參與全球一體化進程,全面謀劃著與跨國汽車集團的合作。
    2001年秋,東風取得悅達起亞汽車公司25%的股權。隨后,東風與跨國汽車集團戰略合作的步伐越發矯健。
    2002年9月,東風與日產協議,以50:50的股比建設中國汽車業最大的合資企業——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新公司于2003年7月1日正式運營,注冊資本為167億元,主營業務涵蓋商用車、乘用車、汽車零部件、汽車裝備及水平事業。15年來,東風有限銷量不斷跨越式增長,至2017年,全年共銷售汽車152萬輛。
    2002年10月,東風將所屬的神龍汽車公司的合作層次提升到雪鐵龍的母公司法國PSA集團,并大幅度增加注冊資本,實現雪鐵龍、標致雙品牌共線生產,使神龍的產品、技術和資金支撐大大增強。
    2003年7月,東風與本田通過改組武漢萬通汽車公司,共同組建“東風本田汽車(武漢)有限公司”,生產本田SUV類的“CR-V”運動型多功能休閑車,使雙方始于1994年的合作,從零部件拓展到發動機,從發動機拓展到整車項目,合作層次漸次提升。
    至此,東風形成了與幾大國際汽車集團和零部件集團的直接深度合作。
    2012年,以東風收購瑞典T工程技術公司發軔,東風公司形成了圍繞核心技術展開資本運作,主動主導進行海外收購、合資的運作新思路。
    2013年,東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沃爾沃集團簽署戰略聯盟協議,拉開了“以我為主”的升級版合資合作的序幕。2015年,以55:45的股比,組建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致力發展“東風”品牌商用車。
    2014年,東風公司以8億歐元入股PSA,與法國政府和標致家族并列成為第一大股東,標志著中國汽車企業首次戰略性入股世界著名汽車企業,開創了中國汽車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全新模式,對進一步深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全價值鏈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東風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說,國際化,是步入世界一流汽車企業行列的通行證。
東風品牌戰略發布會
    如今,東風公司的國際化之路越走越寬。在伊朗,建成東風首個海外KD組裝陣地,2017年組裝出口汽車3萬輛;在俄羅斯,建立東風首家海外銷售公司,構建東風銷售及服務網絡,2016年成功收購當地汽車4S店,打造成東風首家汽車旗艦店;在越南等東盟國家,東風中重輕微卡分別以整車、KD的方式展開銷售運營,2016年開始推進乘用車出口,組建4S店;在印尼,通過合資與當地合作伙伴建立印尼工廠,并以此為基地覆蓋東南亞各國,首臺微卡今年已成功下線。
    推進企業間戰略協同、資源共享,是東風開放合作的又一重大舉措。繼去年12月一汽、東風、長安三方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后,今年7月,T3物流戰略合作協議、移動出行意向協議書相繼簽訂,眾多合作項目正加速落地。2018年8月,東風與華為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汽車新四化、企業信息化領域深化戰略合作。
東風號2018
    通過成功實施多元國際合作,東風站在了行業前列。成立至今,東風累計向全球80余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汽車產品30余種,達80多萬輛,形成了一批穩定的合作伙伴和穩定的出口市場。
從深山走出的東風,一個面向世界的國際化東風,正在世界版圖中越來越耀眼。
6月27日,中國共產黨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第九次黨員代表大會在武漢盛大開幕
    今年6月,在東風公司第九次黨代會上,東風公司明確了“加快建設卓越東風、開啟世界一流企業發展新征程”的新階段使命,提出了今后五年“三個領先、一個率先”的高質量發展目標(經營質量、自主事業、新興業務行業領先;員工高質量跨越小康,率先享有新時代美好生活)。
    49年的堅守與變革,東風的拓荒者們憑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書寫了中國民族汽車工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振興史。即將跨入天命之年的東風,將不負來路,再啟新篇。

我要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