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汽車網報道】江淮汽車是我國“老牌”的國有汽車企業,目前正面臨著一些困難,甚至比較嚴峻的挑戰——產銷量下滑,利潤縮水,資本市場不盡如人意,人員變動頻繁……如何撥開“迷霧”看清真實的江淮汽車?這是業界普遍關心的問題。江淮汽車是中國汽車企業的一個縮影,這個問題不僅關系到如何看待江淮汽車,對于如何看待當前的中國汽車產業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11月8日,汽車新銳全媒體聯盟組織了30多家媒體,深入到江淮汽車實地尋找答案。媒體人所到之處,通過所見所聞,不難發現,一個臥薪嘗膽整裝再出發的江淮,已經呈現在公眾面前。
數據背后的“迷霧”
江淮汽車近三年的產銷數據,不難給人的感覺是在走“下坡路”。
2016年,江淮汽車累計銷售汽車64.33萬輛,同比增長9.4%。難得的是,這樣一個同比增長,是在上一年產銷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實現的。這一年,江淮汽車所有板塊都有完美表現。其中,乘用車板塊表現突出,轎車、SUV和MPV三大細分市場齊發力,累計銷量超過367318輛,圓滿完成年度目標;江淮新能源板塊看點十足,純電動汽車全年累計銷售1.84萬臺,同比增長74.59%;商用車表現可圈可點,2016共銷售汽車276024輛;輕卡保持中高端輕卡行業標桿地位,全年輕卡銷車192221輛,同比增長16.4%;中卡也表現強勢,全年累計銷車12283輛,同比增長29.15%;重卡保持不俗業績,共銷售43091輛,同比增長43.95%。
然而,進入2017年,江淮汽車的產銷形勢急劇直下。全年完成銷量累計51.09萬輛,同比下滑20.58%。其中,乘用車的市場表現尤其疲軟,全年22.22萬輛的實際銷量與40萬輛的銷量目標相差甚遠,僅僅完成目標五成(55.55%)。
然而這種頹勢,在2018年并沒有改觀。今年1-10月,江淮汽車產、銷總量分別為396873輛、395095輛,同比分別下滑5.72%、7.49%。今年前三季度,江淮汽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782.7萬元,同比大幅度下跌78.1%(去年同期凈利潤2.19億元)。
“江淮汽車的確遇到一些的困難。但這種困難,絕不單單是江淮汽車的,而是帶有行業普遍性的,尤其是中國品牌。”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采訪時強調說。“去年,中國品牌就已經顯現了弱勢,這種弱勢在今年進一步放大。”他拿出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品牌中表現搶眼的吉利和上汽乘用車,其它很多企業要想完成全年的產銷目標可謂困難重重:長城完成全年目標的58.34%;比亞迪、奇瑞為58.58%;廣汽傳祺為56.37%。還有眾泰、東風乘用車、海馬汽車、觀致汽車、一汽奔騰等企業完成全年產銷目標都在50%以下,低的只有30%。
“這些僅完成全年產銷目標50%上下的企業,要想在今年最后一個季度,實現達標,幾乎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從上述數據也可以看出,江淮汽車產銷走‘下坡路’是汽車行業的共性問題。”知名汽車分析師張志勇認為。
困難背后的“迷霧”
“中國汽車產業與中國宏觀經濟同步,正由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增長。在這一重要階段,要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首先要控制速度和節奏。假如把過去的中國經濟比作高速行駛的汽車,那么要實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換擋提速,有必要把過快的車速先降下來。這個過程,一些行業一些企業感覺困難,這是正常的,但有人把這個時期比作冬天來臨,我并不這么認為,因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作為有汽車行業背景的著名經濟學家,姚景源的觀點既有高度,也有深度和廣度,其權威性得到廣泛認同。
據中汽協公布的數據顯示,1至10月,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82.6萬輛和2287.1萬輛,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0.4%和0.1%。就此,很多業內專家預測,2018年中國汽車總銷量很可能出現20多年來首次負增長。
相比傳統汽車銷量連續出現下滑,新能源汽車1至10月產銷分別完成87.9萬輛和8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0%和75.6%,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這應當看作是中國汽車產業積極進行產品結構調整的積極信號。
“江淮汽車前三季度純電動乘用車生產44989輛,同比增長100.80%;出口69189輛,同比增長25.95%。”江淮汽車黨委副書記王東生向汽車新銳全媒體聯盟記者介紹企業的發展情況時著重強調。
他進一步介紹說:當前,江淮汽車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同時,進一步聚焦“做強做大商用車,做精做優乘用車,大力發展新能源車”的發展戰略,做好貼近市場、集中資源、強化體系大文章。在做大做強商用車、大力發展新能源車這兩項上,江淮汽車取得了較好業績。雖然江淮乘用車業務受市場影響,呈現出一定波動。但在MPV市場整體下行的大環境下,瑞風MPV全年累計銷售6.6萬輛,同比增長3%,實現逆勢上揚。在國際市場,江淮汽車繼續蟬聯行業SUV出口冠軍。
“蟄伏”背后的“迷霧”
近一年來,江淮汽車在國內市場上的“活躍度”似乎有所降低。最為直觀的是,過去隔三差五就要舉辦的各類新品發布、試乘試駕、新車交付、媒體溝通等活動少了。而且,內部的調整也比較大。這也成為人們對于江淮汽車有所誤解的“依據。”
“中國汽車市場進入微增長時代,甚至會出現負增長。這個過程對于習慣了高速長的中國汽車企業來說可能會很痛苦。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有了陣陣寒意,未來,它還會帶給汽車企業更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的核心有人說是會對現在中國汽車市場格局進行‘洗牌’,但我認為,‘洗牌’還言輕了。它帶給汽車企業的是‘清洗’。”
江淮汽車黨委副書記王東生對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形勢,有自己更深刻的認識。他介紹說:江淮汽車是一家集全系列商用車、乘用車及動力總成等研產銷和服務于一體,“先進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并舉的綜合型汽車企業集團,前身是創建于1964年的合肥江淮汽車制造廠。經過50多年的發展,江淮汽車現有主導產品包括:重、中、輕、微型卡車、多功能商用車、MPV、SUV、轎車、客車、專用底盤及變速箱、發動機、車橋等核心零部件。現擁有瑞風、江淮iEV、帥鈴、駿鈴、康鈴、格爾發、和悅、星銳、銳捷特等知名品牌。 一句話,江淮汽車擁有較為完善的產品體系和產業鏈,具備較強的市場抗風險能力。
“但是,這并不能絕對保證我們這樣的企業不被‘清洗’掉。”王東生話鋒一轉,強調說:“現在江淮要做和正在做的,就是潛心提升產品競爭能力,尤其是提升企業面臨未來競爭的體系能力。”
一是有針對性地調整企業內部結構,夯實發展基礎。江淮汽車洞察行業趨勢、結合市場環境、聚焦發展戰略,積極作為,主動變革,通過成立研產銷一體的商務車公司和新能源乘用車公司,進一步貼近市場,集中研發、制造、營銷領域的資源,鞏固在商務車細分市場的優勢地位,實現在新能源市場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經過多年的發展,四川江淮公司日益成熟,具備獨立運作的條件。四川江淮通過整合研發、制造和營銷資源獨立運作,將進一步鞏固江淮輕卡在西南市場的優勢,進而對東南亞及“海上絲綢之路”市場實現有效輻射。
二是新能源汽車業務換擋提速。作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先行者,江淮汽車歷經10年七代迭代研發,累計應用推廣新能源乘用車近10萬輛,累計行駛里程超過15億公里。新能源業務涵蓋乘用車、輕型商用車、多功能商用車、客車等產品。江淮汽車已系統掌握了電動汽車的電池成組、電機、電控三大核心技術及能量回收、驅動與制動電耦合等關鍵技術,尤其在電池熱管理系統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搭載在iEVS4、iEVA60等車型上的新一代電池智能溫控技術,采用獨立液冷循環,可確保車輛電池始終處于10-35攝氏度的工作環境,提高用車安全的同時,大大延長電池壽命。緣于領先的技術、制造實力和優異的市場表現,江淮汽車獲得了眾多優秀企業的青睞。2017年,江淮汽車與大眾汽車的合資公司正式成立,首款車將于2018年正式上市;與蔚來汽車共同打造的ES8車型已正式發布。至此,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江淮汽車已形成江淮新能源、江淮大眾、江淮蔚來協同發展之勢。
三是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儀,實施“走出去”戰略。江淮汽車與德國大眾汽車、康明斯發動機、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等知名企業分別建有合資公司。已經與南美、歐洲、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關系,擁有JAC日本、JAC意大利兩家海外研發中心;在俄羅斯、越南、肯尼亞建有子公司;在墨西哥、哈薩克斯坦等地建有19家國際產業基地。并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已出口至沿線30多個國家。截至2018年上半年,江淮汽車累計出口超60萬輛。中高端輕卡連續多年行業出口第一,乘用車出口位列行業前三。
四是適應未來汽車產業“智能化”、“網聯化”趨勢,加大對智能網聯技術的投入和攻關。在車載智能互聯方面,江淮汽車早已提出“445”戰略規劃,即從“智能交互、智能駕駛、智能互聯、智能服務”4個維度,通過駕駛輔助(DA)、部分自動駕駛(PA)、有條件的自動駕駛(CA)、高度自動駕駛(HA)4個階段,逐步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交互體驗、更高的安全性、更便捷的互聯化、更智能的車生活,在2025年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目前,由江淮汽車自主研發的“最聽話的車聯網管家”——智聆,可實現全面的多媒體互聯功能,提供全網資訊在線、動態交通在線等服務,已全面搭載在瑞風S3、瑞風S4、瑞風S7、瑞風M6等量產車型上。另外,由江淮汽車與百度共同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基于江淮汽車純電動汽車平臺開發,可達SAE3級水平,已具備自主跟車、車道保持、自動變道、自動超車等功能,能夠在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環境下實現自動駕駛。
在聽完王東生的介紹后,汽車新銳全媒體聯盟記者,實地參觀了離江淮汽車東流路總部20多公里的安徽省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港基地。
江淮汽車新港基地,內部高度的智能化、自動化生產設施和能力,已經達到世界級智能化先進工廠的水平。其中,專門生產高端智能電動汽車的江淮蔚來制造基地,建有全球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全鋁車身生產線。基地占地約1000畝,總建筑面積約23萬平方米,設有沖壓車身、涂裝、總裝四大工藝,及質量、試車和能源三大中心。該基地的噴涂無人化、沖壓生產無人化、焊裝整體自動化率達到98%,通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了自動排產、自動能源管理、自動質量檢測,滿足客戶定制化生產等需要。
而江淮全球輕卡樣板工廠規劃面積3900畝,總投資55億元,年產整車20萬臺。樣板工廠打造了世界輕卡行業首個智能制造平臺。該平臺由2條封閉式全自動化沖壓線、3條全自動化焊裝線、1條適應多種車型的柔性全自動化涂裝線、2條全自動化總裝線以及車架、前橋等輕卡關鍵總成生產線構成,集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等特點于一體。
透過新港基地,一個嶄新的、更有活力的江淮汽車已經呈現在人們面前。站在起的起點上的江淮汽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雄心,立志樹立起代表自主汽車品牌的“中國名片”。
汽車新銳全媒體聯盟成員單位: